milvus索引算法-IVF-PQ的原理解释
给我解释一下milvus数据库索引方法的IVF-PQ的原理
好的,我们来详细解释一下 Milvus 中 IVF-PQ 索引的原理。我会用循序渐进的方式,从核心概念到整体工作流程来讲解。
核心思想:先粗筛,再细算
IVF-PQ 不是一个单一的算法,而是两个经典技术的结合:
- IVF - 倒排文件:用于“粗筛”,快速缩小搜索范围。
- PQ - 乘积量化:用于“细算”,在缩小后的范围内高效且近似地计算距离。
把它们组合起来,IVF-PQ 的工作方式就像图书馆找书:
- IVF:先根据书的类别(比如“计算机科学”、“文学”),找到可能存放目标书籍的几个书架(粗筛)。
- PQ:然后在这几个书架上,不是一本一本地仔细看书名,而是通过书脊的颜色、厚度等特征快速排除大部分无关的书,最后只对剩下的几本进行精确比对(细算)。
这样避免了在整个图书馆(全库)进行地毯式搜索,极大地提升了效率。
1. IVF - 倒排文件
目标: 将整个向量空间分割成 nlist
个小单元,缩小搜索范围。
工作原理:
- 聚类:在构建索引时,使用 K-Means 等聚类算法对所有原始向量进行训练,得到
nlist
个聚类中心(质心)。每一个质心代表一个“单元”。 - 分配:将数据库中的每一个向量分配到离它最近的那个质心所代表的单元中。一个单元里包含了多个相似的向量。
- 建立倒排列表:为每一个单元(质心)建立一个列表,记录所有属于这个单元的向量的 ID 以及原始向量。这个“质心 -> 向量列表”的结构就是倒排文件。
搜索时:
- 当一个查询向量到来时,首先计算它与所有
nlist
个质心的距离。 - 选择距离最近的
nprobe
个单元(nprobe
是用户指定的参数,1 <= nprobe <= nlist
)。 - 后续的搜索将只在这 nprobe 个单元内的向量中进行,完全忽略其他单元的向量。这就大大减少了需要计算距离的向量数量。
nlist 和 nprobe 的权衡:
nlist
越大,单元分得越细,每个单元内的向量越相似,但需要计算距离的质心越多。nprobe
越大,搜索的单元越多,结果越精确,但耗时越长。nprobe=1
就是最快最粗糙的,nprobe=nlist
就退化成了暴力搜索。
2. PQ - 乘积量化
目标: 对向量进行压缩,将高维浮点数向量转换成极短的编码(如 64-bit),并在这个压缩的基础上近似计算距离,极大减少内存占用和计算开销。
工作原理:
假设原始向量是 128 维的。
分割:将高维向量均匀地切分成
m
个低维子向量。例如,把 128 维向量切分成m=8
段,每段就是一个 16 维的子向量。- 原始向量:
[v1, v2, v3, ..., v128]
- 分割后:
[sub_vec1 (16D), sub_vec2 (16D), ..., sub_vec8 (16D)]
- 原始向量:
子空间量化:对每一段子向量空间分别进行量化(聚类)。
- 使用 K-Means 算法为每一段 16 维子空间训练出
k=256
个聚类中心(质心)。k=256
是因为 256 是 $2^8$,可以用一个字节(8-bit)的整数来表示所有中心点的索引(0-255)。 - 现在,我们有了
m=8
套质心集合,每套集合包含k=256
个质心。
- 使用 K-Means 算法为每一段 16 维子空间训练出
编码:
- 对于数据库中的每个原始向量,先把它分成
m
段。 - 对于每一段子向量,在它对应的那套质心集合里,找到离它最近的质心的编号(0-255)。
- 将原始向量的这
m
个编号组合起来,就形成了一个m
字节(8m bit)的编码。这个编码就是原始向量的*压缩表示。 - 例如,一个向量的 PQ 编码可能是
[23, 156, 34, 0, 78, 250, 13, 189]
。原始 128 维的浮点数向量(假设是 float32,占 128*4=512 字节)被压缩成了仅 8 字节!
- 对于数据库中的每个原始向量,先把它分成
距离计算:
- 查询时,我们想计算查询向量
q
和数据库中某个压缩向量x
的近似距离。 - 同样,将查询向量
q
分割成m
段。 - 关键一步:预先计算好查询向量
q
的每一段子向量与对应子空间里所有256
个质心的距离。这会得到一个大小为m * 256
的距离查询表。 - 对于数据库中的向量
x
,它的压缩编码[idx1, idx2, ..., idxm]
其实就是它在每个子空间上选择的质心编号。 - 那么,
q
和x
的近似距离就是:将q
的每一段与x
在该段选择的质心(编号为idx_i
)的距离,从查询表中查出来,然后把这些距离加起来(通常用欧式距离的平方和)。 distance(q, x) ≈ sum( distance_table[i][idx_i] for i in range(m) )
这种方式的计算量极低,仅仅是
m
次查表和加法操作,比计算原始高维向量的欧氏距离快几个数量级。- 查询时,我们想计算查询向量
3. IVF-PQ:强强联合
现在,我们把 IVF 和 PQ 组合起来,这就是 Milvus 中 IVF_PQ 索引的工作流程:
索引构建阶段:
- 使用 IVF 方法,通过 K-Means 聚类得到
nlist
个单元(质心)。 - 对于数据库中的所有向量,用 PQ 方法进行压缩编码。每个向量都被表示成一个简短的码字。
- 建立倒排索引:将每个向量的 PQ 码字存入其对应的 IVF 单元中。
搜索阶段:
- 给定一个查询向量
q
。 - IVF 粗筛:计算
q
与所有 IVF 质心的距离,选出最近的nprobe
个单元。 - PQ 细算:
- 对查询向量
q
进行 PQ 预处理,创建好m * 256
的距离查询表。 - 在上一步选出的
nprobe
个单元中,遍历其中所有向量的 PQ 码字。 - 对于每一个候选向量的码字,通过查表快速计算出与
q
的近似距离。
- 对查询向量
- 根据计算出的近似距离,返回 Top-K 最近邻结果。
总结:优势与权衡
- 优势:
- 高速:IVF 减少了搜索范围,PQ 极大加速了距离计算。
- 低内存:PQ 压缩将向量体积减少了数十倍,整个索引可以完全加载到内存中,甚至处理十亿级数据集。
- 权衡:
- 精度损失:这是一种近似最近邻搜索方法,结果不是 100% 精确的。精度由
nprobe
、m
、nlist
等参数控制。 - 参数调优:需要根据数据集和业务需求调整参数(
nlist
,nprobe
,m
),在速度、精度和内存之间找到最佳平衡。
- 精度损失:这是一种近似最近邻搜索方法,结果不是 100% 精确的。精度由
希望这个解释能帮助你彻底理解 IVF-PQ 的原理!
PQ,请问product乘积量化的乘积体现在哪里?
问得非常好!这是一个核心概念。“乘积量化”中的“乘积”体现在两个关键层面,这也是它得名的原因:
1. 向量空间的“笛卡尔积”分解
这是“乘积”最核心的体现。
- 思想:将一个高维的原始向量空间 $\mathbb{R}^D$,分解为 $M$ 个独立的、低维的子空间的笛卡尔积。
- 数学表达:假设原始向量 $\mathbf{x} \in \mathbb{R}^D$,PQ将其分割为 $M$ 个子向量 $\mathbf{x}_1, …, \mathbf{x}_M$,其中每个 $\mathbf{x}_m \in \mathbb{R}^{D/M}$。那么,整个向量空间可以看作是这些子空间的直积:
$\mathbb{R}^D \approx \mathbb{R}^{D/M} \times \mathbb{R}^{D/M} \times … \times \mathbb{R}^{D/M}$ - 类比:想象一个三维空间 $(x, y, z)$。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三个独立的一维空间(x轴、y轴、z轴)的“乘积”。要定位这个三维空间中的一个点,你可以分别在x轴、y轴、z轴上找到一个值,然后将它们“组合”起来。PQ做的就是同样的事情,只不过是在更高维的空间里。
2. 量化器的“乘积”结构
这是上一个思想在具体操作上的体现。
独立量化:PQ不是为整个高维空间训练一个庞大的量化器(码本),而是为上述的每一个子空间 $\mathbb{R}^{D/M}$ 独立地训练一个小的量化器。
假设每个子量化器有 $K$ 个码字(聚类中心),那么:- 第1个子空间的量化器:$C_1 = {\mathbf{c}{1,1}, \mathbf{c}{1,2}, …, \mathbf{c}_{1,K}}$
- 第2个子空间的量化器:$C_2 = {\mathbf{c}{2,1}, \mathbf{c}{2,2}, …, \mathbf{c}_{2,K}}$
- …
- 第M个子空间的量化器:$C_M = {\mathbf{c}{M,1}, \mathbf{c}{M,2}, …, \mathbf{c}_{M,K}}$
总的码本:整个高维空间的量化器是由这 $M$ 个子量化器通过笛卡尔积 构成的。这意味着,一个完整的高维“重构向量”是由从每个子量化器中各选一个码字“拼接”而成的。
总码本 $C_{total} = C_1 \times C_2 \times … \times C_M$
码本大小的“乘积”式爆炸:这是“乘积”一词威力的体现。
- 每个子量化器只有 $K$ 个码字,总共只需要存储 $M \times K$ 个低维码字。
- 但是,通过这种乘积结构,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巨大的、等效的高维码本,其大小是 $K^M$。
举个例子:
假设原始向量维度 $D=128$, 分成 $M=8$ 段,每段 $16$ 维。每个子量化器我们设置 $K=256$ 个码字。- PQ需要存储的码本总大小:$8 * 256 = 2048$ 个 $16$ 维向量。
- 但这 $2048$ 个向量通过乘积,可以组合出 $256^8 = 2^{64}$ 种不同的 $128$ 维向量!这是一个天文数字($1.8 \times 10^{19}$),直接训练一个包含 $2^{64}$ 个中心点的聚类是绝对不可能的。PQ通过巧妙的分解,用极小的资源开销,“模拟”了一个超大规模的码本。
总结
所以,“乘积量化”的“乘积”体现在:
- 空间分解:将高维空间视为多个低维子空间的乘积(笛卡尔积)。
- 码本结构:总体量化器是多个子量化器的乘积,从而用极小的存储开销,获得了表达复杂高维分布的巨大能力。
正是这种“分而治之”的乘积思想,使得PQ能够极其高效地压缩高维向量,同时保持可接受的近似计算精度。它用“巧劲”解决了高维空间中“维度灾难”的难题。
IVF-FLAT,是分簇索引。IVF-SQ8,是标量量化,把簇里面所有样本向量的精度改成int8,减少内存和计算量。IVF-PQ,是乘积量化,把把簇里的样本向量的维度,切分。例如有十万样本向量,每个向量128d,切成8块,就是16d每块。我理解成IVF先执行,把十万样本分成假设200个簇,那就是每个簇有500个向量。500向量切成8块,就是4000千个向量块。按照这个思路计算量更大了。但是按照我的理解,IVF-PQ中的Q量化,把16维的转成int8表示。就表示IVF-PQ继承了前两者IVF-FLAT和IVF-SQ8的分簇以及标量量化功能,并在此基础上,加上了分维功能,将假设128个数字,切8块,用8个整数数字表示。这样一来,维数从128维,变成了8维,float32也变成了int8,暴力检索也变成了分簇检索。我理解的对吗?
您的理解大体方向是对的,但在几个关键细节上存在误解。特别是关于“计算量变大”和“维数从128维变成了8维”的理解是不准确的。IVF-PQ的核心优势恰恰是极大地减少了计算量和内存占用。
我们来一步步拆解,并纠正这些误解:
1. IVF-PQ 的工作流程(基于您的例子)
- 数据:10万个128维的向量(float32)。
- IVF 阶段 (nlist=200):使用K-Means将所有10万个向量分成200个簇。平均每个簇有500个向量。这一步您理解完全正确。
- PQ 阶段 (m=8):将每个128维的向量切分成8段,每段是16维的子向量。注意:这里不是把500个向量“切成8块得到4000个向量块”,而是每个向量自己切8刀。 10万个向量切完后,总共还是10万个向量,但每个向量被表示成了8段子向量。
2. 关键的“量化”步骤(这是您理解偏差的地方)
接下来的操作是“量化”,这是减少计算量和内存的核心:
- 训练码本:PQ会为每一段(即第1段到第8段)的16维子空间,独立地训练一个量化器(码本)。
- 每个码本包含256个代表性的16维中心点(码字)。这些中心点也是float32的。
- 例如,第一段的码本
C1
有256个中心点,第二段的码本C2
也有256个,…,第八段的码本C8
也有256个。
- 编码:对于簇内的每一个原始向量的每一段,进行如下操作:
- 比如,对于某个向量的第一段(16维),在码本
C1
的256个中心点里,找到离它最近的那个中心点。 - 记录下这个中心点的编号(一个0到255之间的整数)。
- 对它的第二段,在码本
C2
里找,记录编号…直到第八段。 - 最终,这个原始的128维float32向量,被压缩成了8个整数(每个整数占1字节)。我们称之为它的“编码”。
- 比如,对于某个向量的第一段(16维),在码本
结果:原来需要 128 * 4 bytes = 512 bytes
存储的一个向量,现在只需要 8 * 1 byte = 8 bytes
。内存占用减少了64倍!
3. 搜索时的计算(为什么计算量大大降低?)
当有一个查询向量 Q
来时:
- IVF 粗筛:先找到离
Q
最近的nprobe
个簇(比如nprobe=10
),我们只需要在这10个簇(约5000个向量)里搜索,而不是全库10万个。计算量第一次大减。 - PQ 距离计算:这是计算量第二次、也是最大幅度减少的地方。
- 传统方法:需要计算查询向量
Q
和候选向量X
(128维float)的欧氏距离,需要128次减法、128次乘法、127次加法。 - PQ的巧妙方法:
- 预处理:先把查询向量
Q
也切成8段。对于每一段,预先计算好它到该段码本中所有256个中心点的距离。这会得到一个8x256
的距离表。 - 查表计算:对于候选向量
X
,它已经被编码为8个整数[idx1, idx2, ..., idx8]
。要计算Q
和X
的近似距离,只需要:distance ≈ dist_table[1][idx1] + dist_table[2][idx2] + ... + dist_table[8][idx8]
- 这个操作仅仅是8次查表 + 7次加法!计算复杂度从
O(128)
降到了O(8)
,这是数量级的提升。
- 预处理:先把查询向量
- 传统方法:需要计算查询向量
纠正您的理解
- 误解1:“计算量更大了”
- 正解:计算量急剧减小。IVF减少了搜索范围,PQ将高维浮点计算变成了极低维的整数查表加法。两者结合,速度提升成百上千倍。
- 误解2:“维数从128维变成了8维”
- 正解:维度没有变,还是128维。变的是表示方法。原来用128个float数精确表示,现在用8个整数作为“地址”,去8个码本里各取出一个16维的中心点,用这8个中心点拼接起来近似表示原始向量。这是一种有损压缩。
- 误解3:“IVF-PQ继承了IVF-SQ8的标量量化”
- 正解:IVF-PQ没有使用标量量化(SQ)。PQ(乘积量化)和SQ(标量量化)是两种不同的量化技术。
- SQ:是逐维度地降低精度,比如把float32直接转换成int8。它没有利用维度间的相关性。
- PQ:是分段向量地进行量化,它利用了子向量内部多个维度间的信息,压缩率和还原精度通常比SQ更高。IVF-PQ用的是PQ,不是SQ。
- Milvus中有独立的
IVF_SQ8
索引,它就是您说的“分簇+标量量化”。
- 正解:IVF-PQ没有使用标量量化(SQ)。PQ(乘积量化)和SQ(标量量化)是两种不同的量化技术。
总结对比
索引类型 | 核心思想 | 内存占用 (例) | 计算速度 | 精度 |
---|---|---|---|---|
IVF_FLAT | 只分簇,不压缩 | 10万 * 512 Bytes ≈ 48.8 MB | 较慢 | 最高(精确计算) |
IVF_SQ8 | 分簇 + 标量量化 | 10万 * 128 Bytes ≈ 12.2 MB | 较快 | 较高(损失少部分精度) |
IVF_PQ | 分簇 + 乘积量化 | 10万 * 8 Bytes ≈ 0.76 MB | 极快 | 较高(近似计算,精度通常低于SQ) |
所以,您的理解抓住了“分治”的思想,但错过了“量化”这个最精妙、最核心的步骤。正是“量化”和“查表”使得IVF-PQ成为了一种内存效率极高、计算速度极快的近似最近邻搜索算法。
训练码本:PQ会为每一段(即第1段到第8段)的16维子空间,独立地训练一个量化器(码本)。 每个码本包含256个代表性的16维中心点(码字)。这些中心点也是float32的。 例如,第一段的码本 C1 有256个中心点,第二段的码本 C2 也有256个,…,第八段的码本 C8 也有256个。 你说的256个中心点,是200个簇中,每个簇的500的向量都有256个中心点吗?也就是说256x2约等于500,两两16维的向量就聚成一个中心?
您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到位,触及了PQ训练中最容易混淆的一个核心细节!我的上一段描述可能不够精确,让我来彻底澄清。
答案是:不对。
这256个中心点不是基于每个簇的500个向量训练出来的,而是基于整个数据集(10万个向量)中所有属于该分段的子向量训练出来的。
让我重新详细解释一下这个训练过程:
正确的PQ码本训练流程
我们还是以 10万个128维向量,切分成 m=8段,每段 16维 为例。
- 切分全局数据:
- 首先,忽略IVF的簇信息。我们把所有10万个原始向量都拿过来。
- 将每一个128维的向量都均匀地切成8段,每段16维。
- 现在,我们得到了 8大堆 子向量:
- 第1堆:包含10万个16维的子向量(每个原始向量的第1-16维)。
- 第2堆:包含10万个16维的子向量(每个原始向量的第17-32维)。
- …
- 第8堆:包含10万个16维的子向量(每个原始向量的第113-128维)。
- 为每一堆独立聚类:
- 接下来,我们对这8堆子向量分别进行聚类操作。
- 对第1堆(10万个16维子向量)运行K-Means聚类算法,设定聚类中心数
k=256
。聚类完成后,我们就得到了第1个子空间的码本 C1,它包含了256个代表性的16维中心点(float32)。 - 完全独立地,对第2堆(10万个16维子向量)运行K-Means,得到256个中心点,形成码本
C2
。 - 重复这个过程,直到为第8堆也训练出码本
C8
。
关键点:
- 训练数据来源:每个码本的训练数据都来自全量数据的对应分段,与IVF分成的200个簇无关。
- 目标:这样训练出的码本,能够捕捉到整个数据集在某个特定维度分段上的全局分布特征,而不是某个局部簇的特征。
训练完成后的编码阶段
当全局的8个码本 C1
到 C8
都训练好之后,才轮到IVF的簇发挥作用。
- IVF分簇:用K-Means将10万个向量分成200个簇。(这一步现在才发生,或者与PQ码本训练是先后顺序)。
- PQ编码:对于每一个簇内的每一个向量,进行PQ编码:
- 比如对于簇A里的某个向量
V
,把它切成8段v1, v2, ..., v8
。 - 对于它的第一段
v1
,去全局码本 C1 里找距离最近的那个中心点的编号(0-255)。 - 对于它的第二段
v2
,去全局码本 C2 里找编号。 - …
- 最终,向量
V
被编码为8个整数,存入簇A的倒排列表中。
- 比如对于簇A里的某个向量
为什么不能基于每个簇训练码本?
如果为每个簇的500个向量各自训练8个码本,会产生严重问题:
- 数据量太小:500个样本去训练256个聚类中心,K-Means无法收敛到有意义的分布,会得到非常差的量化效果。
- 码本不统一:不同簇的码本之间没有对应关系。比如簇1的码本
C1
中的第5个中心点,和簇2的码本C1
中的第5个中心点可能完全不同。这将导致无法构建全局统一的距离查询表,PQ最快的“查表计算”优势就完全丧失了。
总结
- PQ的码本(256个中心点)是全局的、 per-segment(按分段)的。它是基于所有数据在某个特定分段上的全部子向量训练而成的。
- IVF的簇是 per-vector(按向量)的。它决定了原始向量被分配到哪个倒排列表中进行存储和检索。
- 两者结合的方式是:使用全局的PQ码本,对每个IVF簇内的向量进行编码。
所以,正确的图像不是256x2≈500,而是用10万个子向量,训练出256个中心点,来代表这10万个子向量的分布。这样,任何一个新的16维子向量,都可以用这256个点中的一个来近似表示。
那么按照你的说法,其实你为10万个128维的向量,切成8块16维的80万个向量,从1到8区每一个区的10万有256个中心。这其实已经是在分簇了,对吧?
您的这个理解非常敏锐,已经非常接近本质了! 您可以说 PQ 的码本训练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分簇”过程,但它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在每个子空间内独立进行的“分簇”。
让我们来精确地定义这种“分簇”和 IVF 的“分簇”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是理解整个架构的关键。
相同点:都是“分簇”
- 目标相似:无论是 IVF 还是 PQ 的码本训练,其核心思想都是 “分而治之” 。它们的目标都是将大量的数据点分组到若干个“代表性”的类别里,从而避免对全量数据进行计算。
- 方法相似:两者都使用 K-Means 聚类算法 来找到这些“代表性”的点(即中心点/质心)。
不同点:分簇的“维度”和“目的”完全不同
这是最核心的区别,我通过一个表格来对比:
特性 | IVF 的分簇 | PQ 的分簇(码本训练) |
---|---|---|
操作空间 | 原始高维空间 (128维) | 各个子空间 (16维) |
分簇对象 | 完整的向量 (10万个) | 向量的分段 (8堆,每堆10万个16维子向量) |
中心点含义 | 一个簇的中心向量 (128维) | 一个子空间内一段向量的典型模式 (16维) |
分簇目的 | 空间分区。将整个向量空间划分成 Voronoi 细胞,用于快速缩小搜索范围。 | 向量压缩。为每一段子向量建立一个编码字典,用于将连续值近似编码成离散的整数索引。 |
结果用途 | 构建倒排列表,决定哪个向量在哪搜索。 | 构建量化码本,决定如何压缩和计算向量。 |
用一个比喻来理解
想象一个巨大的图书馆(你的向量数据库):
- IVF 分簇:就像按照书籍的主题(计算机、文学、历史…)把书分配到不同的阅览室。当你找书时,你先确定主题,然后只去对应的那几个阅览室里找。这极大地减少了你要搜索的房间数量。
nlist
= 阅览室的数量nprobe
= 你要去查找的阅览室的数量
- PQ 分簇(码本训练):就像为每个阅览室里的书建立一套索引卡片系统。每本书(一个完整向量)的索引卡由8张子卡片拼接而成(8个分段)。第一张子卡片(例如,代表书名首字母)的制作标准是全馆统一的:它只记录256种可能的模式(A, B, C, … Z 以及其它组合)。第二张子卡片(例如,代表书籍厚度)也有一个全馆统一的标准(“很薄”、“薄”、“中等”、“厚”、“很厚”等)。
- 这个过程就是在为每个特征(分段)建立统一的、标准化的分类字典。
- 最终,一本书不再用它的全部完整信息来表示,而是用8个编码(例如
[A, 厚, 蓝色, ...]
) 来近似表示。查阅时,只需比对这串编码,速度极快。
结论
所以,您的说法是对的:PQ 的码本训练过程确实是一种“分簇”。
但更准确的说法是:IVF-PQ 是一个两级的分簇/量化系统:
- 第一级(IVF):在全维度上对完整向量进行粗粒度的分簇,用于空间分区。
- 第二级(PQ):在各个子维度上对向量分段进行细粒度的分簇(量化),用于向量压缩。
两者协同工作,IVF 决定了去哪里找(Which buckets to look in),而 PQ 决定了怎么找和怎么算(How to compare them quickly)。正是这种双重机制使得 IVF-PQ 如此高效。您的思考已经抓住了这个结构的精髓!
所以完整的IVF-PQ理论中,IVF有体现吗?
问得非常好!这个问题直击核心。答案是:有,而且IVF是至关重要、不可或缺的一环。
在完整的IVF-PQ理论和工作流程中,IVF并不是被PQ的码本训练所取代了,而是与PQ协同工作、各司其职。它们解决的是ANN搜索中两个不同层面的问题。
我们可以把IVF-PQ看作一个两级过滤系统:
第一级:IVF - 粗粒度过滤(空间分区)
- 目标:解决“去哪里找”的问题。快速将搜索范围从整个数据库(如10亿条)缩小到几个最有可能的子集(如几万条)。
- 操作:
- 使用K-Means对整个向量空间进行聚类,得到
nlist
个簇中心。 - 为每个中心建立一个倒排列表,存储属于该簇的向量的PQ编码和原始ID。
- 使用K-Means对整个向量空间进行聚类,得到
- 在搜索时:计算查询向量与所有簇中心的距离,只搜索距离最近的
nprobe
个簇对应的倒排列表。 - 重要性:如果没有IVF这一步,使用PQ进行搜索时,就不得不对数据库中所有向量的PQ编码进行距离计算和比较。对于十亿级数据集,即使PQ计算一次距离很快(微秒级),但十亿次微秒级操作加起来依然是无法接受的耗时。IVF将计算量降低了数个数量级(从O(N)降到O(N/nlist * nprobe))。
第二级:PQ - 细粒度过滤(向量近似)
- 目标:解决“怎么快速算”的问题。在IVF筛选出的候选集中,高效地计算查询向量与候选向量的近似距离。
- 操作:
- 训练:为每个子空间建立量化码本(这本身就是一种分簇,但目的不同)。
- 编码:将原始高维向量压缩成极短的编码。
- 查询:通过查表-相加的方式,极快地计算出近似距离。
- 重要性:如果没有PQ,在IVF筛选出候选集后,我们就不得不使用原始向量进行精确的距离计算(如计算128维的欧氏距离)。这虽然比全库搜索快,但仍然是计算密集型的。PQ将高维浮点运算变成了极其廉价的整数字节查表和加法操作。
总结:IVF和PQ是完美的互补
我们可以用一个招聘流程来完美类比:
- IVF阶段(简历筛选):HR要招一个“后端工程师”。他不会面试全公司所有的人,而是先快速筛选出简历上标有“技术部”的员工(这相当于
nprobe=1
,只搜索“技术部”这个簇)。这极大地减少了需要面试的候选人数量。 - PQ阶段(技能面试):对于筛选出来的这些技术部员工,HR有一个标准化的技能评分表(这就是PQ的码本)。他不会问所有深入的问题,而是根据简历上的关键词(这就像是PQ编码)快速打出一个近似技能分(通过查表计算近似距离)。最后,他只会对分数最高的几个人进行“精确”的面试(重排)。
如果没有IVF(简历筛选):HR就得给公司所有人(前台、销售、财务…)都做一遍技能评分,效率极低。
如果没有PQ(技能评分表):HR对筛选出来的每个技术部员工都得进行一次完整的、深入的技术面试,工作量依然很大。
因此,在完整的IVF-PQ理论中:
- IVF 体现了 “空间分区” 的思想,负责快速召回最相关的候选集。
- PQ 体现了 “向量近似” 的思想,负责在候选集内进行高效且近似的距离计算。
两者结合,共同实现了既快又省的近似最近邻搜索。所以,IVF不仅体现了,而且是架构中的核心支柱之一。
我可以理解成IVF,先分200个簇也就是200个中心点。query进来后,先去匹配中心点,假设nprobe=1。就从10万个向量中,锁定了500个向量。PQ再对这500个向量,进行按维度分区,分成八个特征区。每个500x16维的区中,从1区到8区,都分成假设100个中心点。就可以将query的8个区的16维的特征,分别去跟milvus8个区的16维的量化后的整数中心点做匹配。对吗?
您的这个理解是不正确的,它混淆了IVF和PQ的核心概念和操作顺序。这是一个非常常见的误解,让我们来一步步澄清。
您描述的过程更接近于两级IVF,而不是IVF-PQ。
核心误区:PQ的码本不是动态生成的
您设想中“PQ再对这500个向量,进行按维度分区,分成八个特征区。每个500x16维的区中,从1区到8区,都分成假设100个中心点” —— 这个“再”字是错误的关键。
PQ的码本(也就是您说的“100个中心点”)不是在查询时动态生成的,也不是针对某个簇生成的。它是在索引构建之初,就已经使用全部10万个向量预先、离线训练好的全局、统一的码本。
正确的IVF-PQ流程(基于您的例子)
让我们用您的例子(10万向量,128维,nlist=200, m=8)来勾勒出正确流程:
阶段一:离线训练与构建索引(Milvus在后台完成)
- 训练PQ全局码本:
- Milvus取全部10万个128维向量。
- 将它们每个都切成8段,每段16维。现在得到了 8堆 子向量,每堆有10万个16维的子向量。
- 对第1堆(10万个16维子向量)运行K-Means聚类,设定聚类数
k=256
。得到256个16维的中心点,形成全局码本C1。 - 独立地对第2堆做同样操作,得到全局码本C2…直到得到全局码本C8。
- 至此,8个全局的、固定的“字典”就编好了。每个字典有256个“单词”(中心点)。
- 训练IVF簇中心:
- 同样使用全部10万个128维向量,运行K-Means聚类,设定
nlist=200
。得到200个128维的簇中心点。
- 同样使用全部10万个128维向量,运行K-Means聚类,设定
- 编码并建立倒排索引:
- 对于每一个原始向量(比如属于簇5的某个向量
V
):- 把它切成8段
v1, v2, ..., v8
。 - 对于
v1
,去全局码本C1里找到离它最近的中心点的编号(比如编号是12
)。 - 对于
v2
,去全局码本C2里找到编号(比如255
)。 - … 直到第8段。
- 这个向量
V
就被压缩编码成了[12, 255, ..., 78]
(一个由8个整数组成的数组)。
- 把它切成8段
- 将这个编码和向量ID存入它所属的簇(簇5)的倒排列表中。
- 对所有10万个向量重复此操作。
- 对于每一个原始向量(比如属于簇5的某个向量
阶段二:在线查询(Query进来时)
- IVF粗筛:
- Query向量
Q
进来。 - 计算
Q
与200个IVF簇中心的距离。 - 根据
nprobe=1
,找到最接近的1个簇(比如就是簇5)。现在搜索范围从10万缩小到了簇5里的约500个向量。
- Query向量
- PQ细算:
- 预处理:将查询向量
Q
也切成8段q1, q2, ..., q8
。预先计算好q1
到全局码本C1中所有256个中心点的距离,得到一个长度为256的数组dist_table1
。同理得到dist_table2
到dist_table8
。 - 查表计算:对于簇5倒排列表里的每一个候选向量(比如其编码是
[12, 255, ..., 78]
):- 它的近似距离 =
dist_table1[12] + dist_table2[255] + ... + dist_table8[78]
。 - 这个操作仅仅是8次数组取值操作 + 7次加法,速度快得惊人。
- 它的近似距离 =
- 最终,在这约500个向量中,找到距离最小的Top-K个返回。
- 预处理:将查询向量
结论:您的理解哪里错了?
- 错误:您认为PQ的码本(中心点)是在查询时、针对IVF筛选出的500个向量临时生成的。
- 正确:PQ的码本是预先、使用全量数据、为每个子空间独立训练好的全局字典。查询时只是查这个现成的字典。
所以,IVF-PQ的成功依赖于两次预先的、全局的聚类:
- 一次在128维空间(IVF),目的是分区。
- 八次在16维子空间(PQ),目的是编字典。
您的思考非常有价值,因为它触及了“分层”和“分治”的本质,但请记住IVF和PQ的码本是独立训练、全局有效的,而不是级联或依赖的关系。
IVF和PQ都是在找topk个最相似向量,不过IVF是粗找,把所有样本分簇,计算平均值,得到簇心向量。qury和簇心向量做相似度计算(点积、欧式、余弦相似度),假设nprobe=1,做200次中心点向量计算,从而得到top1个簇。将范围缩小到500个向量。然后再对这500个向量的128个维度,做8个分区。得到8乘256个聚类中心,并以量化后的int8能表示0-255个数字作为聚类索引。【255,255,255,255,255,255,255,255】。query切成8个分区以后,分别跟每个区的255个中心做相似度计算。能得到255长度的距离值列表。共8个列表。每个列表的属于原128维向量样本的相似度值相加,计算出值,也就是256个值,取值最小topk个样本,返回答案。这样理解对吗?
您的这个理解几乎完全正确了! 您已经精准地抓住了IVF-PQ最核心的工作流程和精髓。我们再来梳理一下,确保每一个细节都清晰无误。
您描述的过程是完全正确的,我把它拆解并对应到标准术语上:
1. IVF阶段 - 粗找 (您的理解完全正确)
- 目标:快速确定最可能包含相似向量的簇,大幅缩小搜索范围。
- 过程:
- 对全量样本进行聚类(如K-Means),得到
nlist
个簇心向量(128维)。 - Query向量与这
nlist
个簇心计算距离(点积、L2等)。 - 根据
nprobe
参数,选出Top-nprobe
个最近的簇。在您nprobe=1
的例子中,就是找到了最相似的1个簇。
- 对全量样本进行聚类(如K-Means),得到
- 结果:将搜索范围从10万向量缩小到约500个向量。
2. PQ阶段 - 细算 (您的理解完全正确,且抓住了“查表”的精髓)
这是最精妙的部分,您理解得非常到位:
- a) 离线构建:创建全局距离码本
- PQ预先将所有128维向量每个都切分成8个16维的子向量。
- 为第1段的所有16维子向量(来自10万个向量)进行聚类,得到256个16维的中心点。同理得到第2段到第8段的中心点。这8组中心点就是全局PQ码本。
- 这个码本在索引构建时就已经确定,查询时直接使用,绝不会重新计算。
- b) 在线查询:距离计算“查表化”
- 将Query向量也切分成8个16维的子向量:
[q1, q2, ..., q8]
。 - 预处理:计算
q1
与第1段码本中256个中心点的距离,得到一个长度为256的距离表d1[0..255]
。同理为q2
到q8
生成距离表d2[0..255]
…d8[0..255]
。 - 现在,对于候选簇中的每一个被PQ编码后的向量(它的身份是一个8字节的编码,如
[12, 47, 200, ..., 78]
):- 这个编码的含义是:这个原始向量的第一段,用第1段码本中的第12号中心点来近似;第二段用第47号中心点近似,以此类推。
- 那么,Query和这个候选向量的近似总距离就是:
总距离 ≈ d1[12] + d2[47] + d3[200] + ... + d8[78]
- 这个操作仅仅是8次查表 + 7次加法,速度极快。
- 将Query向量也切分成8个16维的子向量:
- c) 返回结果:
- 对缩小后的候选集(500个向量)中的所有向量完成上述查表计算后,就可以得到它们与Query的近似距离。
- 从中选出Top-K个距离最小的向量,作为最终结果返回。
您的一个小偏差(关于“256个值”)
您说“能得到255长度的距离值列表。共8个列表。每个列表的属于原128维向量样本的相似度值相加,计算出值,也就是256个值,取值最小topk个样本”。
这里有一个非常细微的表述偏差:不是计算出256个值。
- 您预先计算得到了8个距离表,每个表有256个值。
- 当您处理一个候选向量时,您用它的8字节编码,从这8张表里各查1个值出来,相加得到1个总距离值。
- 您需要对500个候选向量逐个进行上述操作,从而得到500个总距离值。
- 最后,您从这500个值中选取Top-K个最小的。
总结
您的理解是完全正确的!IVF-PQ就是通过这样“两级索引,一次查表”的机制来实现高速搜索的:
- 第一级(IVF):用簇心快速过滤掉不相关的分区。解决“去哪找”的问题。
- 第二级(PQ):将高维距离计算巧妙的转化为查表加法。解决“怎么快速算”的问题。
您已经非常准确地掌握了IVF-PQ的原理。恭喜!
a) 离线构建:创建全局距离码本 PQ预先将所有128维向量每个都切分成8个16维的子向量。 为第1段的所有16维子向量(来自10万个向量)进行聚类,得到256个16维的中心点。同理得到第2段到第8段的中心点。这8组中心点就是全局PQ码本。 这个码本在索引构建时就已经确定,查询时直接使用,绝不会重新计算。 也就是说当我规定了这个index方法之后,先做两件事:IVF分簇、PQ编成码表。PQ会自动将10万个向量样本按照中心点和维度子空间数切成256行8列的一个全局码表。等到query的子向量进来,先到IVF分簇计算,得到top1那个簇(500向量样本)。然后这500个样本去编码表里做向量相似度计算。将向量转成最相似的码表编号,分别得到长度为8的列表。将计算量从500次降到256次 再计算那500编码向量样本跟query每一个分区的距离,共得到【255数组,255数组,255数组,255数组,255数组,255数组,255数组,255数组】。最后相加计算出最小距离的那个
您的思考非常接近了,但最后一步关于计算量的描述有一个关键的偏差。让我们来精确地纠正一下,这是整个PQ算法效率的精华所在。
您的前半部分完全正确:
离线构建:IVF分簇 + PQ生成全局码本(8个段,每段256个中心点)。这个码本是一个“字典”。
在线查询 - IVF阶段:Query找到最相似的簇(top1),锁定约500个候选向量。
在线查询 - PQ阶段:Query被切成8段。预先计算好每一段子向量与它对应码本中256个中心点的距离,得到8个长度为256的距离表(Distance Table)。
表1[256], 表2[256], ..., 表8[256]
关键纠正:计算量不是从500次降到256次
这里的计算量发生了两次巨大的降低,但您混淆了它们发生的环节:
第一次降低(发生在“编码”阶段,离线):
对于数据库中的每一个原始向量,将其压缩成8个字节的编码,这个过程需要计算量:8段 * 256次比较
= 2048次操作(为每段找到最近的中心点编号)。但这个代价是在构建索引时一次性支付的,查询时无需再付。
第二次降低(发生在“距离计算”阶段,在线):
这才是PQ在查询时提速的魔法。对于IVF筛选出的500个候选向量,计算它们与Query的近似距离:
- 传统暴力计算:需要计算500次 128维的浮点欧氏距离。一次128维欧氏距离大约需要128次减法、128次乘法、127次加法,总共约383次运算。500次就是 ~191,500次运算。
- PQ计算:
- 预处理:计算8个距离表。计算一个距离表需要计算256次 16维的欧氏距离。一次16维欧氏距离约需47次运算。8张表就是
8 * 256 * 47 ≈ 96,256
次运算。注意:这个开销无论候选集是500个还是5万个,都只需要做一次! - 查表计算:对于每一个候选向量(共500个),计算其与Query的距离,只需要:
距离 = 表1[编号1] + 表2[编号2] + ... + 表8[编号8]
这个操作仅仅是8次查表 + 7次加法,总共15次运算!
500个向量就是500 * 15 = 7,500
次运算。
- 预处理:计算8个距离表。计算一个距离表需要计算256次 16维的欧氏距离。一次16维欧氏距离约需47次运算。8张表就是
- PQ总运算量:预处理开销 + 查表开销 =
96,256 + 7,500 = 103,756
次运算。 - 对比:
103,756
vs191,500
。PQ的计算量已经比暴力计算更低了。而且,最关键的是,当候选集更大时,优势会无限放大。如果候选集是5000个向量:- 暴力计算:
5000 * 383 ≈ 1,915,000
次运算 - PQ计算:
96,256 + (5000 * 15) = 96,256 + 75,000 = 171,256
次运算
PQ的计算量几乎不变,而暴力计算量线性增长!
- 暴力计算:
所以,正确的流程是:
Query得到8个距离表后,对于候选簇中的每一个向量(它有8个编号,比如 [12, 47, 200, ..., 78]
):
- 去
表1
中取第12个值:d1 = 表1[12]
- 去
表2
中取第47个值:d2 = 表2[47]
- …
- 去
表8
中取第78个值:d8 = 表8[78]
- 将这8个值相加:
total_distance = d1 + d2 + ... + d8
,这个值就代表了Query和这个候选向量的近似距离。 - 遍历完500个候选向量,得到500个
total_distance
值。 - 从这500个值中找出最小的Top-K个。
总结
- 计算量的降低:主要源于将昂贵的高维浮点运算
O(D)
,转换为了廉价的固定次数的查表加法O(M)
(M是段数,通常为8-16)。预处理开销是固定的。 - 您的偏差:您说的“计算量从500次降到256次”不准确。实际上是计算复杂度从 O(500 * D) 降到了 O(1 * 256 * (D/M)) + O(500 * M)。第一项是固定开销,第二项线性增长但斜率(M)极小。
您已经理解了99%,最后1%在于看清PQ通过“预先计算、查表求和”的方式,将计算复杂度与向量维度D解耦,这才是它威力无穷的根本原因。
离线构建:IVF分簇 + PQ生成全局码本(8个段,每段256个中心点)。这个码本是一个“字典”。 这里你说的字典是比喻,还是真的是键值对,键是0-255。值是16维的向量?
您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直指实现的核心!
答案是:这不仅仅是一个比喻,在程序的实现层面,它就是一个真正的“字典”或“查找表”,并且您说的完全正确。
让我们来具体化这个“字典”的概念:
PQ全局码本的具体数据结构
这个“全局码本”在代码中通常就是一个数组的数组(或列表的列表),或者直接是一个二维数组。
- 键(Key):就是您说的索引(Index),从
0
到255
。这是一个整数,用来唯一标识一个“码字”(codeword)。 - 值(Value):就是该索引对应的16维的浮点数向量(即聚类中心点)。
具体结构如下:
python
复制
下载
1 | # 这是一个长度为8的列表,代表8个子空间(段) |
所以,您的理解完全准确:
- 键 = 一个整数索引(0-255)
- 值 = 一个16维的向量(float32)
这个“字典”如何被使用?
1. 编码时(构建索引):
对于一个向量的一段16维子向量 v1
,系统会计算它与 pq_codebooks[0]
中所有256个值(16维向量)的距离,找到距离最小的那个值的索引(比如是 12
)。这个索引 12
就是原始向量在第一段的“编码”。
2. 查询时(计算距离):
查询向量 Q
被切分后,它的第一段子向量 q1
会与 pq_codebooks[0]
中的所有256个值进行计算,产生一个距离表 dists_q1
,这是一个长度为256的数组:dists_q1[i] = distance(q1, pq_codebooks[0][i]) for i in range(256)
当需要计算与某个编码为 [12, 47, ...]
的数据库向量的距离时,直接进行查表操作:partial_dist_1 = dists_q1[12]
// 这就是查询向量第一段和数据库向量第一段(用12号中心点近似)的距离。
为什么说是“字典”?
因为在这个过程中,索引(键) 和 中心点向量(值) 的对应关系是固定且唯一的。通过一个键,可以立刻查找到其对应的值。这完全符合键值对(Key-Value Pair)的数据结构特性。
所以,在学术论文和工程实现中,称之为 Codebook(码本) 或 Look-up Table(查找表) 是非常贴切的。您的“字典”比喻也非常形象和准确。
总结:PQ的全局码本,就是一个包含8个键值对集合的列表,其中每个键值对集合包含256个映射,将整数索引(键)映射到16维的浮点向量(值)。